管風琴史
簡介
此琴為1880年由波士頓E.&G. G. Hook & Hastings造琴廠製造,編號Op.984,原置於
猶太會堂(Beth Ahaba Synagogue Richmond, VA),1906年被轉賣給布洛杜世紀念教會(Broadus Memorial Baptist Church Richmond, VA),1958年再由卡梅爾浸信會(The Mount Carmel Baptist Church Richmond, VA)購買會堂承接。
1961年美南宣教士施麥哲牧師(E. Stanley Smathers)參觀東海大學教堂時,決定為他們裝設管風琴,1963年適逢卡梅爾浸信會及彼得斯堡第二長老教會(Second Presbyterian Church, Petersburg, VA)均要購買新琴,因此在施牧師的聯繫及協助下,透過彼得斯堡第二長老教會,將卡梅爾浸信會及彼得斯堡第二長老教會的舊琴捐贈給台灣,並於1964年7月由美國海軍戰艦運載來台,為最早到台灣的兩台管風琴。
卡梅爾浸信會的琴原置於台中東海大學體育館,所處環境因受風力、濕度及木板震動影響,導致琴體及音管受損嚴重,1974年又逢體育館整修,管風琴需要拆卸而被收到儲藏室保管。1977年初,本會王南傑牧師透過南神蕭清芬院長得知施牧師有意將琴轉贈教會,將此消息帶回教會,長執會議決通過,加上全體兄姊踴躍奉獻,共募款62萬裝設。 1978年10月8日上午禮拜中舉行隆重而深具意義之「管風琴感恩、奉獻、讚美禮拜」,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此台管風琴能在太平境教會恢復光采!1990年再增設小號與雙簧管兩隻簧管,1997年更換輕省的腳鍵盤,1999年增加顫音裝置,使管風琴的音色更趨瑰麗豐富。
本會管風琴每年均固定有調音與整修,但最好的保養方式其實是時常有人彈奏,在此特別感念在於管風琴初期教育貢獻心力的蕭邱碧玉師母與梅佳蓮教授,造就許多司琴者,讓讚美的琴音代代相傳永不停歇。2016年開辦管風琴演奏與導覽,期盼能將榮神益人的樂音,與更多人分享。
(2016許馨尹整理)
簡史
本教會自一九五O年代建新禮拜堂時即有一深切願望—裝設管風琴。
一九七七年初,王南傑牧師在任中,在台南神學院與蕭清芬院長及原由美國教會設法將管風琴贈與東海大學之美南宣教師施麥哲牧師談話。施牧師說,因東海大學將管風琴設置於體育館,幾乎把它毀壞,有意將此琴轉贈適當的教會。王牧師隨即表示,最適當教會非太平境教會莫屬,並將此事帶回報告長執會。
一九七七年四月三日,長執會議決籌募三十萬元裝置該管風琴,先裝設十三排音管,全體兄姐熱烈響應,奉獻甚為踴躍。六月管風琴由東海大學運抵台南。施牧師也於美國購買部份音管、零件等,於七月十六日寄達,同寄放台南神學院。十一月二十日展示管風琴照片讓會眾欣賞。十二月七日由施麥哲牧師演講「管風琴是什麼?」他深入淺出地說明管風琴的構造與特性,它有廣大的音域,多彩多姿的音色,由個別的音源發出,使人有如聆聽管弦樂或合唱團的現場演奏。但主要作用是在協助領導會眾讚美上帝。當晚施牧師還示範三種樂管引起會眾之興趣。
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四日美國管風琴專家杜佈理先生(MR. ANDERSON DUPREE)抵達台南。杜先生是法裔美國人,雙親住羅得島州,父為大學教授。他在俄亥俄州(OHIO)有一大鍵琴工廠(HARPSICODE),並與人合資經營管風琴工廠。杜先生利用假期前來台灣義務整修及裝置南北兩神學院及本會管風琴。他不收謝禮只由三單位分擔其機票及膳宿費。王牧師與蕭清芬牧師協商,來台工作期間,讓他住在南神宿舍。 他與施麥哲牧師協力,並得新竹張、陳兩位製琴匠之協助,於三月二十八日開始動工。原計劃裝置十三排音管之管風琴,在裝置中感覺機會難得,決定擴大為二十五排。長執會議決再增加預算三十二萬元共約六十二萬元一次完成。全體兄姐熱誠之奉獻令人感動。
五月中施麥哲牧師令慈別世。施牧師搭機返美二週處理後事,順道購買所欠音管。我們為其獻身精神深受感動。
五月底,杜佈理先生完成所需要工作返美。長執會為其舉行感謝餐會。他致詞說:
「管風琴裝置必有助於敬拜上帝,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六月二十一日舉辦司琴者座談會,參加者十四名。決定自七月七日開始每禮拜五晚上請蕭碧玉師母前來教授管風琴,邀請市內其他教會司琴者參加,也提供練習的機會,以分享這恩惠。並鼓勵司琴者選修台南神學院風琴文學課程。
經過二年的籌劃及裝設,九月二十六日管風琴大致已完成。美國舊金山神學院音樂系主任,美國管風琴協會會員,美國長老教會音樂協會主席,舊金山猶太教會堂琴手盧塞爾博士(DR. WILBUR F. RUSSELL)前來台南神學院訪問。當晚七時三十分舉行「管風琴彈奏教學」。九月二十八日舉行「管風琴演奏會」。
一九七八年十月八日上午禮拜中舉行隆重而深具意義之「管風琴奉獻禮拜」。禮拜程序由王南傑牧師、蕭碧玉師母、梅桂蓮教授一起安排。全體會眾參與,深為感激。當管風琴伴著聖歌隊奏出壯麗聲音時,王南傑牧師、黃受惠長老及許多兄弟姐妹都熱淚盈眶,可見其興奮之一斑。教會特地贈送紀念品給為本會主持裝置工作,又是主動將這管風琴轉贈我們的施麥哲牧師。施牧師致詞說:
「為使這管風琴從全毀的情況下得以復建,應稱讚太平境教會的眼光與熱忱。希望太平境能成為教會音樂的先鋒。」
太平境全體兄姐,尤其聖歌隊的朋友,請深思與切記此言。
十月二十五日舉辦管風琴與合唱音樂會,由蕭碧玉師母、聖歌隊、女宣合唱團、兒童聖歌隊、台南兒童合唱團聯合演出,招待券得名畫家沈哲哉先生提供速畫。我們衷心地感謝施麥哲牧師、杜佈理先生、蕭碧玉師母、蕭清芬牧師、伊天賜牧師、梅佳蓮教授在各方面全心全力的協助,使本會的宿願得以實現。願我們更同心為台灣的教會音樂貢獻心力。
〔註〕本資料由王南傑牧師提供,蔡利夫主任撰稿
管風琴
以下內容(一、二、三、四),請搭配以下表格服用。
1964年春天,美國的海軍戰艦上免費運載了重達12英噸的兩台管風琴零組件﹐這是最早來到福爾摩莎臺灣的兩台琴。當時其中的一台裝置於東海大學的體育館﹐後來於1978年移設於台南太平境教會﹔另一台則安置在台南神學院的禮拜堂裡﹐此琴於1997年六月被新的德國Schuke風琴所取代,目前為止仍待價而沽。
這是E.Stanley Smathers牧師努力的結果﹔施牧師是牽引式風琴保護協會(Tracker Organ Preservation Society)的會員﹐可能是受到風琴改革運動(Orgel-bewegung)(一)的影響﹐這個協會有許多的人致力於舊式風琴的保存與重整。
當1961年施牧師第一次來台時﹐他參觀了東海大學的教堂,即決定為他們裝設一台管風琴﹐台南神學院知道後也提出了請求。適逢63年維吉尼亞州彼得斯堡(Petersburg)第二長老教會﹐決定購買新的大管風琴﹐知道了台灣的需要,即聯合同州里其蒙市(Richmond)的Mt.Carmel浸信會一起將他們原有的舊琴送給了我們(二)﹔又經Richard S. Reynolds太太的鼎力相助,負擔了台美兩地的運費及裝修費用。 1964年夏Smathers牧師與其助手,用一個月的時間將這兩台琴裝設起來。以台灣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這兩台開路先鋒的琴﹐可說是結合了許多人的努力才得以在台灣定根發展的﹔也為當時屆臨的基督教傳入台灣(1865年,J.L. Maxwell來台)的百週年慶典,平添了一段佳話。
現位於台南太平境教會裡的管風琴﹐是由波士頓E&G.G.Hook and Hastings造琴廠所建﹐雖然此造琴廠於1936年結束營業﹐但它於1865至1905年間所造的琴﹐至少尚有一、二十台至今仍在使用(三)﹐尤其在1876年,它造了當時全美最大的一台管風琴(四)應是信譽不錯的廠家。
此琴原先裝設在東海大學的體育館(有21組管件),卻由於館內風力、濕氣、木板震動等因素,使得管風琴的管子受到嚴重的傷害,且遺失部分管子,又逢體育館整修風琴需要拆卸,終於在1974年被收到大學裡的儲藏室保管。
一、 | 1906年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首先對於19世紀的風琴,以渾厚低濛的音色彈奏巴洛克時期﹐尤其是巴赫(J.S.Bach)音樂的問題提出質疑。 20年代一股風琴改革運動(Orgelbewegung)興起,對於漢堡-呂北克一帶尚存的老舊巴洛克管風琴力主保存﹐這股風潮漸漸傳遍全歐﹐也傳到了美國﹐甚至到現在風琴的製造還受其影響。 此「牽引式風琴保護協會」已不存在,也有可能是目前的「美國管風琴歷史協會」的前身。 |
二、 | 實際上是Smathers牧師以象徵性之美金一百元所購得,因據說不能以贈送方式轉讓。 |
三、 | 參考資料:未來補充 |
四、 | 第一次美國本土造琴廠所造最大的一台管風琴﹐編號op.801﹐現存於波士頓聖十字架(Holy Cross Cathedral)天主教大教堂﹐由當時四位著名的管風琴家聯合設計﹐共有101組管件﹐也是美國現存的老風琴中最大的一台。 |
筆者曾E-mail到美國的管風琴歷史協會(Organ Historical Society)詢問相關的資訊,得到資料(Database)部門的Schmitt小姐如下的答覆﹕
「Mount Carmel浸信會的管風琴,應是 Hook & Hastings公司造於1880年編號 Op. 984的琴,當初是為了里其蒙市的Beth Ahaba猶太會堂所造。 此會堂現已毀壞,後來賣給了猶太東正教會(Orthodox Jewish Congregation),而東正教會並不使用樂器。 此琴被Moller風琴公司整修,當作他們的編號 Opus 554在1904年移入Beth Ahaba’s的新會堂。」
之後關於此琴的資料不全,所以她建議我找Donald Traser先生,他目前正在為「美國風琴師指南」(the 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 此雜誌寫關於里其蒙市的管風琴介紹專欄,Traser先生的答覆如下﹕
「Hook & Hastings公司於1880年為里其蒙市的Beth Ahabah猶太會堂造了此琴﹔當他們在1906年蓋了新會堂後,此琴被賣給了里其蒙市的Broadus Memorial浸信會, 50年代此教會也蓋了新教堂﹔又將舊堂賣給了Mt. Carmel 教會, 此教會後來將管風琴贈予Smathers牧師。 Smathers牧師2、3年前剛過逝,但協助他搬運的Mr. Raymond Mabry先生至今仍然健在。」
1977年太平境教會的王南傑牧師,在南神結識了Smathers牧師,將此琴的消息帶回教會,長執會議決先募款30萬元裝置該管風琴(先裝設13排音管),全體兄姐熱烈響應,奉獻甚為踴躍。 1978年裝置中感覺機會難得,決定擴大為二十五排(20支音栓),故又增加了32萬元共約62萬元,台灣的第一台「教會管風琴」於焉誕生。
現在台灣唯一的一位管風琴調音師張朝任先生,即為當年的助手,據他所言因為舊琴有多處的損壞,在安裝時同時要做修繕購買新管件等等的工作,邊修邊裝,前後共歷經了九個月之久才安裝完成。 同年9月28日首次舉行管風琴演奏會,盛況空前﹔10月8日上午禮拜中則舉行了隆重而深具意義之管風琴奉獻禮拜。初期均由神學院的外國教師(蕭邱碧玉女士、伊天賜牧師)等人輪流在禮拜中司琴,而有琴就有人才,現在已造就出多位本教會的司琴者了。
雖然此琴來到台南時﹐台灣第一位管風琴家,太平境教會的周慶淵先生年事已高﹐不復彈奏(五)﹐但他的學生現年已73歲的周聰俊先生﹐至今仍持續著司琴與維護的工作﹐許多日常的突發狀況都是靠他在修理,此琴沒有他恐怕難以維持現狀﹔這台琴上面的木雕也是他的女兒周純純女士所設計。
教會每年為此琴的預算約有5萬元,主要用於調音與舊零件的換新﹔在90年左右曾將簧管全部換新(Trompete與Oboe),97年間又將沉重的腳鍵盤改成為現在輕省的新鍵盤。
前年柏林的Karl Schuke造琴廠總裁來到台南﹐看到此風琴16呎堅固的木頭音管時﹐推測它原來所在的地點應是不小的一間教堂﹐而且信誓旦旦的說此琴再用一百年應沒問題。 當然基本上只要沒有戰爭、火災或人為的破壞﹐管子應該都能一直使用下去﹐但在台灣因為氣候的關係,仍應特別注意材質的腐朽問題﹔期待此琴能在這裡繼續它榮神益人的工作,帶給我們的後代子孫更多的啟示與教導。
五 | 周慶淵先生(1914-1994)﹐1943年日本上野音樂學院研究所主修管風琴、作曲、鋼琴畢業,是台灣第一個東京藝術大學畢業生,也是台南音樂界的老前輩,一生作育英材無數。 |